李玉,1944年出生,山東濟南人,漢族,中共黨員,中科院理學碩士,日本筑波大學農學博士,中國工程院院士,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,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、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,《菌物研究》主編,《菌物學報》(至2009年)和《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》編委、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。曾任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,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?,F任長春市政協常委,國際藥用菌學會會長,中國食用菌協會名譽會長,中國菌物學會名譽理事長,國家食藥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學術委員會主任,吉林省經濟菌物高端創新平臺(中心)主任等職務。
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,深入全國各省區開展菌類資源調查,獲2萬余份標本與菌株,發現菌物新種49個,新記錄種152個,完成了《中國真菌志 ——香菇卷》等三部志書的編研,出版了兩部專著,使標本及菌種保藏量居于國內前列,成為我國這一領域重要的資源庫。僅黏菌就報道了400余種,占世界已知種的2/3。出版 了《中國真菌志》黏菌卷一、二及兩部目一級專著。發表新種41個,為近年國際上發表新種總數的1/17,此前尚無中國人命名新種 。對黏菌進行了系統研究,提出全新的系統學觀點,使我國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。是世界上第一個為黏菌新種定名的中國人,也是我國第一個對黏菌屬、科、目級進行分類的學者,被譽為“黏菌之父”。主持的“重要黏菌類群系統分類研究”成果獲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”。
創新改進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項關鍵技術,改變了傳統栽培模式;建立生產示范基地26個,以“ 五位一體”模式進行推廣示范,指導培訓技術骨干8000多人次,帶動3萬農戶,累計推廣50多億袋(菌包),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60億元。
30余年來,在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,挖掘了大量菌物資源,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,將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, 創立了“菌類作物學”。創建了食用菌??茖I和應用生物科學(食藥用菌方向) 本科專業,在國內率先形成了???、本科、碩士、博士、博士后較完整的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。建立了農業部北方食用菌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、教育部食藥用菌工程研究中心、中俄及中國白俄羅斯菌物資源保育中心和吉林省食用菌創新中心,創辦了《菌物研究》學術期刊,形成技術平臺、人才培養與學術期刊相結合的完整學科體系。于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,所帶領的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。

將菌物學科與國際接軌,作為大會主席主持召開了國際和海峽兩岸學術會議4次。2014年,他被推選為第八屆國際藥用菌及第八屆國際黏菌大會主席。
完成國家、部(?。┘壙蒲许椖?0余項,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、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、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、二等獎各3項,三等獎9項;創新集成無公害黑木耳等6個標準技術體系,篩選培育出40余個食用菌品種,6個通過國審;在國內率先創建從??频讲┦亢筝^完整的食用菌人才培養體系,培養碩士研究生100余名,博士研究生40余名。發表學術論文410篇,其中40篇被“SCI”收錄,出版著作20部,獲國家已授權發明專利8項。
曾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(管理)專家、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、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、國家級教學名師、吉林省十大科技傳播人物、2013年度科學中國人、戴芳瀾科學技術獎“終身成就獎”等榮譽稱號。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
|